我喜欢跑步,乌头咀是我的目的地,组上有一位谢伯,时常跟我讲起他祖辈讲给他的一个故事—乌头咀蓝蛇的传说。
乌头咀,隶属沅陵县凉水井镇徐家村岩乌组。因山高林密,型似突出的乌黑的头而得名。很早以前谢氏就在这方水土繁衍,居民傍山而住,人丁兴旺。村中又以“三重堂”屋谢伯为最有家,族内子弟有48块“扁担”长年劳作,积蓄丰盈,吃穿有余。传言:乌头咀有“小台湾”之称。加之田地肥沃,种啥有啥,年年丰收;又传言:每年梅雨季,金银长霉,户主年年晒;还传扬:如遇灾荒年,没吃没喝的,上乌头咀去,准不会饿着。
十月小阳春。天高气爽,有风如丝,似温柔的使者,轻抚大地;阳光如纱,洋洋洒洒,铺在世间;难得久违的艳阳天,温暖似春。门前渐黄的银杏如诗如画,火红火红的枫叶咔嚓咔嚓响,熊熊燃烧的浮木也傲人着……多美的初冬画卷啊!
人们各执其事,有的耕作于田地,有的细作于家务,晒的晒太阳、扯闲谈的扯闲谈,闭目养神的有之,活动活动筋骨的也不少,暖阳高照,暖意融融,冬日大好。
乌头咀,“三重堂”屋。有闲之人,则邀约“活动”。今日特例,有牌一桌。顷刻,四人两对家开工。方寸间,窸窸窣窣,时而放声,时而低语,时而笑盈盈……你出,我抓,你吃,他碰……大战三百六十回不分胜败,继续鏖战、鏖战。
冷的日子总是很短,没有做什么事,阳儿早早偏了西,放射着柔柔的光,大地一半荫隐隐,一半金亮亮。
一影,似木筒,碗口粗,投于“三重堂”屋天井中。一牌友抬头一瞟,咳!吓死个宝宝了!好一庞然大物!蛇影?它物?定眼,头已挂到了“二重堂”屋,身子横穿一整屋,蛇!!!如搞?立马,悄无声息的离开了牌桌,若无其事地、慎之又慎地商量、策谋、行动……紧接着,一群壮汉,大大小小,架着梯,拿着刀、火铳、梭镖……对准蛇的头、尾、身子、及蛇的七寸,一阵暴雨般地狂输出,蛇没了动静。也许是吃了“饱食草”,也许是真正“冬眠”了,也许是活该命绝。但见蛇尾不死,噗呲噗呲地打着卷儿,带动整个身子翻滚着,后屋的竹林倒了一大片,原来蛇尾藏于林中。
大家又上前,你一刀、他一铲……蛇尾依然不死,竹林轰然伏地,成捆、成片地被蛇尾卷在了一起,快搓成一捆捆麻绳了。
大家再次齐动手,七手八脚,把蛇剁成了一截一截,方停罢。
最后,在老人们的指挥下,男女老少,抬起断蛇,集中放到了堂屋右手边的大坪场上,准备第二天捡拾柴火焚烧掉。
此情此景,大家心有余悸,议论纷纷......累了,各自回家,
当晚,夜黑如碳,山风呼呼,电闪雷鸣,暴雨阵阵。“哗啦”声声,山洪啸谷。
翌日,扔蛇坪场处崩塌,一山涧腾空而出,流水潺潺,死蛇早已随洪流奔涌山出,屋坪场也不见了,只剩下一片土坎。如今,经过上乌头咀时,仍能看到到当年的崩土印记,只不过早已开辟成了一级级良田了,当地人称之—崩土坎。
我姨婆家就住在上乌头咀,现年八十有六,她的一身大半的光阴留在了这里,虽然如今早以时过境迁,但对于“三重堂”屋的蓝蛇故事仍有情愫,我也时不时缠着她给我补充补充。
据此,我得知,当年“三重堂”屋的蓝蛇故事,就发生在她居住的房子。只不过我姨婆很小,不懂事,等她知事时,这件事早已成了过去发生的事了。我还得知,只从大家把蛇斩杀了后,他们的村就走向了败落,搬家的搬家,外出的外出......姨婆家也早早挪到了公路上来了。目前,只剩谢伯一人守着老屋,也就只剩“三重堂”屋了。
后来,我又从谢伯口中了解到,他家不远处—池塘湾,有一谷桶大的洞,据说就是当年蓝蛇的打住地,蓝蛇被打死后,因洞口对着文家,对文家有所不利,文家经常出现“不是东家不舒服,就是西家有病痛,”反正大家的日子过得不顺、过得不好。文家长辈们同谢伯祖上们商量,找到一道士,给予施法,做了七七四十九天的道场,用七口锅,堵住了洞口。从此,文家太平无事,心想事成。
谢伯又港:“‘蓝蛇的故事’是从他太爷爷口传给他爷爷再传给他父亲再传给他讲的,统而言之,‘洞庭湖奔坎,听到别人讲’”。谢伯还表示:他要一直讲好这个故事,讲给所有人,讲给他的儿孙辈,至于真假与否?都要让这个故事流传下去。
这真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呀!不仅谢伯本家口耳相传,周边的老人们也略知一二。是的,只要提及乌头咀,就立马会联系到“三重堂”屋蓝蛇的事;只要有小孩要听故事,大人们也都会讲这个故事,我也是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,至于这个故事的可信度,不得而知。我也亲自考证了多次,都无果而终,至今,还是个谜。
现在的乌头咀,分上乌头咀、下乌头咀。下乌头咀是由高家冲的谢姓人家搬去居住的,直至今日。老一辈人的观念:以前的乌头咀叫高家冲,以高姓人家为主脉,谢氏家族发展缓慢,后来,高姓人家没落,谢氏独大,认为搬一搬家会更好,深信“人挪活,树挪死”的道理。于是,一部分谢姓搬到了狮子山,沿山而居。另一部分谢氏留守本处,称上乌头咀,也就是谢伯定居处。谢伯勤劳致富,枝繁叶茂,儿孙满堂。育有三子,大儿居下乌头咀,承谢伯衣钵,“勤”字当家,讨活不在话下。二儿赴城购房,已搬家多年。三儿外出打工,略有积蓄,已在原屋场旁建了一栋小洋房,天宽地宽。逢年过节,谢伯一家人团聚,“三重堂”屋,热闹震天。每次饭毕,雷打不动的节目—谢伯的高光时间,只见谢伯端坐堂前,神采奕奕,孙儿绕膝,故事开讲—“观今宜鉴古,无古不成今。话说,我家祖上,你们的爷爷的爷爷,三重堂…….”
夕阳霞满天,不舍坠天边。
一审:李 琳
二审:唐圣利
三审:刘纯意
来源:沅陵县渭溪九校
作者:谢晓波
编辑:李琳
本文为九游网址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